一、数字工具泛滥不是"效率",是"混乱源头"

起初我热衷尝试各种 App 和插件:

  • 任务类:Todoist、Things 3、滴答清单;
  • 记录类:Notion、Roam、Obsidian;
  • 收集类:Evernote、Notion Web Clipper、Cubox;
  • 编程类:VS Code、Cursor、ChatGPT、Claude Code……

结果每天"在工具之间切换",反而精力分散、信息碎裂、系统失控。

我意识到:

🎯 真正的效率不是"工具用得多",而是"工具协同得好"。

二、我提出"数字工具系统化"的 3 条铁律

1. 工具不是主角,是系统部件

工具不该喧宾夺主。

  • Notion 是任务管家,但不是指挥官;
  • Obsidian 是知识地图,不是战略总图;
  • ChatGPT 是副官,不是大脑替代物;

每个工具都该在系统中有明确角色,避免权力争夺与重复劳动。

2. 工具必须服从"系统流程"

任何一个工具加入,都要回答:

  • 它在哪个模块执行功能?
  • 它的输入来源来自哪里?输出流向哪里?
  • 是否能被替代?是否影响协同链条?

我建立了以下执行流程图:

任务指令(GPT)→ Obsidian 日志 → Notion 任务面板 → Claude Code 脚本 → 结果回写 Obsidian

流程清晰,路径闭环,工具才不打架。

3. 工具之间要能"握手",而不是"割裂"

我选择工具的核心标准之一是:

是否能通过 API / 自动化 / 格式标准实现协同

例如:

  • Claude Code 脚本输出 md → 自动归档到 Obsidian;
  • Notion 任务面板状态变化 → 被 GPT 副官读取并生成反馈;
  • ChatGPT 输出提示词模板 → 回写入知识系统做复用;

"工具之间协同能力">"工具本身炫技"

三、我构建的数字工具系统架构(核心选型)

🎯 战术调度:Obsidian + GPT

📦 任务流转:Notion(任务流)+ Obsidian(复盘记录)

🤖 编程执行:Claude Code(构建辅助工具)

📚 知识沉淀:Obsidian + Git 同步

📥 收集接口:Notion Web Clipper + Readwise + 即梦

每个工具都已被嵌入系统流程,执行"固定职责"。

四、如何判断工具是否值得保留?

我会用这套评估系统:

维度 问题
位置归属 它属于哪个系统模块?
协同能力 是否能输入/输出其他工具的数据?
使用频率 每周使用频次是否超过3次?是否能被更强工具替代?
降低负担 是否能让信息更聚合、任务更聚焦?
可维护性 更新是否频繁?是否开源或稳定?是否需要额外学习成本?

五、不是"掌握工具",而是"驯服工具"

很多人用工具,是工具驱动了他们,而不是他们驾驭工具。

我通过建立以下原则,实现了"系统化驯服":

  • 所有工具必须有标准输入与输出格式;
  • 工具结构不能超过 2 层协同链;
  • 每周工具审查,淘汰或整并冗余;
  • 所有输出内容必须能归档到主系统(Obsidian + Git);

🎯 数字系统的本质,是将精力集中于结构,而非沉溺在切换与试错中。

我不追求用最多工具,而是构建最稳定的工具协同系统。
效率,从来不是工具决定的,而是系统能力的反映。